2012年江西招警考试言语理解备考题3
自年初,江西省公安厅纪委书记李煌同志率各厅直有关单位在线交流中指出,江西省2012年度招警考试将不纳入全省公务员四级联考,考生们一直在咨询2012年江西招警考试到底何时开始。近日,江西公务员考试网(www.jxgwy.com.cn)了解到,江西省2012年招警考试定于下半年举行,需待全省公务员四级联考工作完全结束后启动。具体请参考2012年江西招警考试的“变”与“不变”。
根据历年江西招警考试安排,除了必考的行测和申论,现阶段考生们都特别关心是否会考公安基础知识。根据2010年江西招警考试和2011年江西招警考试的考试大纲,公安基础知识并未纳入到招警考试的题目中,那么,2012年江西招警考试是否也不会单独增加考察公安基础知识呢?对此,江西省公安厅人事处表示,熟悉掌握好《公安基础知识》是对一名人民警察的基本要求。
由此不难看出,考生们需要做好加试专业科目的准备。江西公务员考试网建议考生现在起就结合2012年江西公务员考试综合教材备考申论和行测,为加试科目赢得更多的复习时间。现江西公务员考试网就为广大备考2012年江西招警考试的考生们提供言语理解备考题,希望能帮助考生逐步了解并熟悉招警考试题型。
推荐阅读:
相关文章
根据历年江西招警考试安排,除了必考的行测和申论,现阶段考生们都特别关心是否会考公安基础知识。根据2010年江西招警考试和2011年江西招警考试的考试大纲,公安基础知识并未纳入到招警考试的题目中,那么,2012年江西招警考试是否也不会单独增加考察公安基础知识呢?对此,江西省公安厅人事处表示,熟悉掌握好《公安基础知识》是对一名人民警察的基本要求。
由此不难看出,考生们需要做好加试专业科目的准备。江西公务员考试网建议考生现在起就结合2012年江西公务员考试综合教材备考申论和行测,为加试科目赢得更多的复习时间。现江西公务员考试网就为广大备考2012年江西招警考试的考生们提供言语理解备考题,希望能帮助考生逐步了解并熟悉招警考试题型。
1.生存固然需要消费,并以消费为前提和基础,但人生在世,非以消费为目的、为根本,活着并不是为了消费和占有。消费主义将消费的工具合理性和生存的合目的性关系截然颠倒,将消费上升为目的,而将生存降格为手段,从而遮蔽了人的存在的价值关照,造成了人自身存在的意义维度的缺失,这实在是可悲的。
这段话可以看出( )。
A.消费主义的核心问题在于强调消费和占有
B.消费主义的核心问题在于颠倒了消费与生存的根本关系
C.消费主义的核心问题在于强调消费的工具合理性
D.消费主义的核心问题在于强调消费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
2.在国际上,不乏政府主导建立社会团体的做法,政府主导建立社会团体的目的是扩大自己履行职能的范围和空间。有人称这类非政府组织为政府的非政府组织,这些组织在客观上常常成为执行政府某种职能的“准部门”。
这段文字直接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( )。
A.国际上的非政府组织常常执行政府某种职能
B.国际上的非政府组织都是政府主导建立
C.很多政府主导建立的社会团体往往能执行政府职能
D.政府主导建立社会团体的目的是利用这些社团
3.一个年轻人乘火车路过一片荒无人烟的山野。乘客们一个个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,火车路过一个拐弯的地方开始减速,一座平房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。这本是一间普通的平房,却让无聊的旅客们顿时有了精神,都饶有兴致地欣赏起这道寂寞旅途中的特别风景。看着这样的情景,这个年轻人心里一动。他下了车,花3万元买下了那间原主人认为一文不值的平房。年轻人觉得,这座房子正好在拐弯处,火车会减速,这样一个地方用来做广告再好不过。果然,他后来成功地以20万元的高价把房屋正面的“广告墙”租给了可口可乐公司。
这段文字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( )。
A.价值源于发现,善于发现才能领略商机无限
B.世界上缺的不是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
C.很多时候不是缺乏机遇,而是我们不懂得如何把握
D.很多时候换个角度思考,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
4.真正美的东西,都是充满了感情的。面对美的东西,我们常常一往情深,或者一见钟情。而感情这个东西很奇怪,一方面,它是个人的,富有极端强烈的个性色彩,只有达到高度个性化的时候,它才是最真挚的。正因为这样,感情这个东西常常是隐秘的,人与人之间难于传达,所谓父不能喻之于子,夫不能喻之于妻;然而,另一方面,感情这个东西却又最具有社会性,最需要普遍的传达,最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。
这段文字意在说明( )。
A.人们容易对美的东西产生真情
B.感情既是个人的,又是社会的
C.充分体现个人意志的情感才是真挚的
D.人们之间的感情是隐秘的,不易传达
5.一时一事的得失,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,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。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,烦恼就真正超脱了。其实,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: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,对于这个千古之谜,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,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。
这段话主要说明的是( )。 .
A.多数人的烦恼来自于一时一事的得失
B.千百年来没有人知道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
C.教科书并不能给人们关于生命意义的答案
D人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怎样转化生命的价值而不是一时一事的得失
D人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怎样转化生命的价值而不是一时一事的得失
江西公务员考试网解析:
1.B【解析】文段第二句话是中心,即“消费主义将消费的工具合理性和生存的合目的性关系截然颠倒”。B项是此句的同义替换。
2.C【解析】从原文最后一句“这些组织在客观上常常成为执行政府某种职能的‘准部门’。”可以看出C项正确。A项偷换了概念,把“政府的非政府组织”偷换为“国际上的非政府组织”。B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,在文中找不到与“都”对应的词语。D项提到“利用”,这与材料的意思明显不符,得不出这样的观点。
3.A【解析】文段说的是这个年轻人有着敏锐的观察力,善于从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商机,挖掘出其潜在的价值。B、C、D三项都不如A项概括得准确。本题答案选A。
4.B【解析】A、D项都是片面的说法,整个文段要表达的是感情既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,同时又具有社会性。因此B项概括全面准确。
5.D【解析】材料提到“其实,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: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。”这里的“其实”承上启下,说明“一时一事的得失”不是真正值得烦恼的,真正值得烦恼的应该是“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。”选项D准确地表达了这个意思。A项没有切中要害。BC项是对“对于这个千古之谜,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,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”的片面转述,而这句话的真正涵义是“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”,也就是说人们应该自己去思考。
推荐阅读:
点击分享此信息:
